能治癒人心,卻無法融入他人:孤獨而溫暖的高敏感一族

有一种人,具有强烈的共感能力,善於倾听他人的烦恼,却因此弱化了世故的社交能力,也经常忽略自己的感受。他们被称之为「神使」(empath)。

 

上週出席了旧同学的婚礼,完席后陪了一个老朋友在附近的咖啡厅解酒,他半醉地告诉我,他觉得我,一直就和周围的人都保持着一种特别而深刻的关係。因为周围的人几乎都会很信任我,会和我讲述许多不会和别人讲述的情感、烦恼、困惑和思考。

但同时,他又觉得这种关係的另一面是十分疏远的。因为,当朋友们没有关於人生的困惑或难以解决的心事时,我就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聊八卦、小聚会、外游,未必会邀请我,介于知道我工作的繁忙。

他说我看似有好多深交的朋友,但贯穿内心的观察,他还是察觉到我的孤独感。即使一有事就有人喜欢找我倾诉烦恼,但这些人玩耍的小团体裡却没有我。 「他们的思考属於你,热闹却不属於你」,他这样形容道。

 

然后偶然和一个很久没联繫的朋友在Whatsapp上聊了很久,讨论了一个还蛮有意思的话题。在与她的对话中,我想到了之前文献中读到的一个词,神使(empath)。说的是关係中的一种特别的角色。

有个精神病学家提出了关係中的「神使(empath)」这个概念。她认为,人际关係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辨识力,能够以很快的速度、深度共情他人,能以远比一般人快的速度,将自己置於他人的心理状态之中,理解、分析对方的内在状态。

在她的《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一书中还写道,他们似乎有着某种「治癒人心」的力量,这使得他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困惑的求助者。不仅如此,即使是最不喜欢跟别人谈论自己的人,在「神使」面前也能够打开心扉。

 

 

基於她的定义和理论,「神使」具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敏感和强共情

这种敏感包括对他人需求和情绪的敏感,以及对他人想法、甚至人格机制的敏感。但他们的敏感,是针对人心理、尤其是深度心理的。这些人可能完全不擅于人情世故、他们在一般人际中往往还有一定的不足。

他们是观察者,他们既擅长观察,也喜欢观察。他们善於捕捉语言和行动背后一闪而过的情绪,像「自动化」的侦探一样,由这些情绪体会到对方的想法。

「当他人流泪时,他们也会悲伤不已;当他人在自己面前表达愤怒时,他们也会感到怒不可遏。『感同身受』这件事在神使身上,远比一般人容易。」这种感同身受无关道德判断,是真实的感觉。

 

  1. 他们有着「助人之心」,本质是寻求人际关係

神使不会向讨好者(people pleaser)那样,主动去讨好、取悦他人,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但他们同样也很难对来找自己的有困难、有烦恼的人说「不」。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有时甚至有一种帮助别人的「使命感」。

但神使想要帮助别人的使命感,是为了获得与他人的关係。因为突出的特点,神使发现倾听、帮助别人并不难,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这是一种建立关係的「捷径」。在倾听、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被需要,而且往往这样深入的对话,会短时间裡造成「我们的关係非常紧密」的错觉。

 

  1. 他们擅长沟通和思考

神使和「情绪垃圾桶」、「树洞」最大的区别在於,人们找到他们,不是为了宣洩、倾倒情绪(至少不仅仅是为了情绪上的紓解),而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某种解答和建议。他们擅长真正意义上宽慰别人;对许多事有着自己的洞见,能给求助者一些有价值的啟发,这些洞见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他们的敏感。——他们看到、感受到了更多的规律。

 

 

 

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了关係中的神使?

 

  1. 生理上,可能与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拥有「共情」——即感他人所感的能力(empathy),与人脑中的一种被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东西有很大的关係,它帮助人类祖先早在语言出现之前就能够理解彼此的感受。

而人的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及灵敏度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变态杀人狂可能存在着镜像神经元缺失或灵敏度过低的问题,因此他们无法共情他人的痛苦,感受不到自己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而与之相反,神使们的镜像神经元则可能比普通人更加活跃,而这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天然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1. 神使也是一种社会学习的结果

就像开头的好友中所说的,神使们往往觉得十分孤独。这一点看起来很矛盾。

因为实际上,当我们用一个称呼去描述一群人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群人的这一特徵特别显着。神使们,之所以被心理学家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过於突出的、过於片面的,只介入於深度、啟发式、求助式的人际互动。也有很多高敏感、共情力强的人,没有成为神使。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了用更全面、更多样的方式与人互动。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神使都曾经经历过人际关係的困难。——也许是那些困难让他们后来成为了神使,曾经他们只是有神使潜质的人。当这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人际的交往、连接中遭到了挫折,他们发现,自己用这个方面去面对别人是最容易的。

人们的大脑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特性,当我们经常採取一种路径解决问题,我们会对这种路径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依赖。当神使们发现,自己通过倾听、解读、共情他人,可以最容易地建立起深入的关係时,他们就开始倾向於这种路径。尤其当他们发现,分享爱好、日常交互等建立关係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困难的时候。

神使们之所以被束缚在这样单一的角色裡,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也选择了承担人际中的这种一种「功能」。如果他因此耽误了其它人际技巧的学习和锻炼,就可能在其他人际场景中被遗弃——并不是高敏感和共情力特别强本身导致的。

 

  1. 神使在人际中的独特困境

自我暴露具有两面性。自我暴露是快速建立关係的神奇一步,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自我暴露,是需要信任关係来保驾护航的。我们通常会选择在有情感、时间和信任基础的关係中深度暴露。因为我们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

不仅如此,长期的单一社交模式也会进一步阻碍神使们社交技能的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就只知道如何与人聊感情谈人生了。

作为神使,容易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情绪边界方面的。对於大多数像他们这般高敏感,且共情能力强的人,在为他人解惑和分忧时,是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的。因为想要为对方考虑,首先要主动地、完全地共情对方。但这种过度的共情和情感援助,可能会让他们自身也陷入痛苦之中。

神使的孤独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根源——他人对自己的物化。物化,指的是片面地把人看成「负有某种功能的对象/客体」,而不是拥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价值的人。当一个人的某种「功能」特别突出时,身边就可能围绕着很多为了「使用」他的这种「功能」而接近他们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除了该「功能」以外的其他部分都是被忽视的,比如他的想法、感受和慾望。

神使的孤独是必然的……

 

如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觉得和我一样在人群中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你与他人的关係似乎总是深刻却又疏远的,我建议「神使」们努力去培养和建立更全面的社交关係。就像上面提到的,单一的关係形式往往会让人感到孤独,不论是只有吃喝玩乐的关係,还是只有深度交流的关係。真正能让我们不孤单的、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真实联结的关係一定是多元的。

你要相信,你不是一个只「适合」聊人生、聊理想、聊情感的人,温暖而美妙的烟火也同样属於你。「深刻」与「快乐」并不矛盾,你值得、也可以同时拥有它们。祝福你。